联系我们
微信
岭南金融博物馆微信
扫一扫关注公众号
发表时间:2025-06-30
“子母相权论”的提出,源于春秋晚期周王室内部关于货币铸造与流通的争论。据《国语·周语下》记载,周景王二十一年,景王欲铸大钱废轻钱,遭到了其卿士单旗的强烈反对。单旗在劝谏中,首次系统阐述了子母相权思想,这不仅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货币流通理论,也是世界货币理论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。
单旗的子母相权论可以认为是一种反通货膨胀(铸币贬值)理论。当时周朝虚弱,天灾人祸不断,周景王采取的是废“轻”作“重”的货币政策。不是为了商品流通的需要,不是因为通货紧缩“民患轻”,而是因为财政的目的,铸造一种名义价值与实际价值相差甚远的铜钱,进行不等价交换,通过贬低铸币内在价值,洗劫人们财产,人们贫穷,而王国财源不畅,必然原取于民,形成恶性循环,最后导致“绝民用于实王府”的后果。
单旗指出周景王铸大钱是不对的。因它违反了古代货币变改的正确做法。古时候,当某种灾害的影响使社会财富量有所变化,这时国家就计量物资与货币之间的比例关系,权衡货币的轻重看其是否适应社会商品流通的需要,以解决因货币轻重不调给商品交换带来的困难。当货币购买力低,商品价格高,人们感到货币太轻时,国家则应扩大重币发行量作为母钱投入流通,并以重币的价值计量轻币的价值一起在市场流通,在物重币轻的情况下,大钱必然是方便流通的主要手段,是为母权子而行。这样就解决了因币轻不适应商品流通的问题。反之,当市场物价低,货币购买力高,物轻币重,人们又感到以重币为主不方便时,国家则应扩大轻币发行量,并以轻币的价值为标准来计量大钱的价值同时在市场使用。这时当然小钱又成了主要的流通手段,是为子权母而行。这样无论市场价格怎样变化,只是调整轻重货币的发行量而并不废除任何一种货币,从而使大小钱并行以方便社会商品交换的需要。而周景王脱离社会商品流通的客观实际,主观盲目地废轻而作重,使人民手中原有的轻币本可以购买的物资化为乌有,这怎能不使人民失资破产呢?
这里讲的“权”,主要是权衡,换算,计算的意思。在单旗的思想认识中,是母权子,还是子权母,究竟谁权谁,主要看哪一种货币最适应商品交换的需要,是市场主要的流通手段。如果市场以重币为主,那就是母钱权衡子钱,反之则是以子钱权母钱。即把使用量最大,流通方便的货币作为权衡其他货币的货币。
根据上述内容,单旗货币思想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点:
1.单旗根据以往的经验认为,改变货币轻重,是客观因素影响的结果。“古者,天灾降戾,于是乎量资币,权轻重,以振救民。”这里,单旗实际上是借用古代的经验来表达个人的看法。他指出,改变货币轻重是有条件的。古时候,只有在发生灾荒,物资与货币失调,价格昂贵的情况下,国家才度量物资与货币的关系,权衡货币的轻重,以更好地发挥货币在促进商品流通中的积极作用。
2.单旗已初步认识到货币作为商品价值尺度的职能。
3.单旗认为,改变货币的轻重,必须适应商品流通的客观需要,必须符合社会消费者的愿望和要求。
4.单旗并不反对改变货币轻重,而是反对周景王脱离客观实际“废轻而作重”,并指出,在社会不需要改变货币轻重的情况下,无论是以重代轻,还是以轻代重都是错误的。
5.单旗认为货币是代表财富的。他明确指出周景王铸大钱,是利用货币变更对社会变相的掠夺。
(节选自:刘亚非:《银行与企业》;赵梦涵:《中国钱币》;霍晓荣:《中国金融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