发表时间:2019-06-28
来源:岭南金融博物馆
侨批,简称作“批”(在福建方言、潮州话和梅县客家话中“信”为“批”,不仅仅是闽南方言,福州一带的方言也是这样指称的,迄今为止仍旧是这般指称),俗称“番批”、“银信”,专指海外华侨通过海内外民间机构汇寄至国内的汇款和家书,是一种银信合一的特殊邮传载体。广泛分布在福建、广东潮汕、海南等地。闽南话把书信叫“批”,闽南华侨与家乡的书信往来便称为“侨批”。
侨批的出现也衍生了许多职业。由于当时,有些华侨文化水平有限,只能找人代笔写信,因此产生了代写侨批的职业——写批人。而寄送侨批则催生了另一个新兴职业——水客,他类似于今天的邮递员。经常往来于国内外,为侨胞带送侨批或物件。他们往往远渡重洋,四海为家,倚水而生,故名“水客”。
实叻张翼美寄潮安南桂都陈氏荆妻侨批
此封批信中诉说了出洋谋生的艰辛,读来令人唏嘘不已。信中说道:“自七月拾九日至坡以来两月之余,寻无一事可任,自愧才力不足,以致东奔西走不得心,每次失了几元船车之费,七月廿六日往文津港寻事不就,八月初四日依然出居叻坡至九月十五日,闻说苏叻坡木松叔店中欲用人即往他店,至他店,云人额已足,十八日由再出叻,刻下未有事业可做”。“寻思无计,只得在街中挑卖生果,奈何时运不辰,有物难以消售,每日自早至晚得利二三角,难以度日,想欲往早年之立啤坡,有无车费”。
随着侨批递送需求的不断增加,以人工寄送为主的“水客”逐渐供不应求。19世纪30年代,批局、银号、商号等承办机构迅速发展起来,并成为侨批递送的主流。如今,侨批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,但在那个通讯不发达的年代,侨批成为维系海外侨胞与国内亲人情感的唯一纽带。
批信的纹饰与寓意
批信本身颇具特色,有各种形色各异而寓意深长的“鱼书图”、“鹤书图”、“人寿图”等侨批信封,尺素传情。
1.裸寄批:把写好的信件,在上面直接写上收信名址和寄款金额。
2.金银封口:信件的封口不是直线型,而是心形曲线,边线一为金色、一为银色。
3.仁寿、红笺纸:封套也采用红色,而且印有仁寿二字,表示对长辈的尊重。
4.鱼函鲤封:古代有“雁寄云书、鱼传尺素”的典故,鲤鱼有信件的含义。
5.喜鹊登枝:“喜鹊叫,喜事来”,用喜鹊登枝来寓意,是寄予了好兆头的家书。
微信
岭南金融博物馆微信
扫一扫关注公众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