发表时间:2020-11-30
来源:岭南金融博物馆
岭南金融博物馆藏品:“铜镭票”
“镭票”也称“铜镭票”,是一种货币兑换凭证,在某些地区,甚至能够充当货币来使用。“铜镭票”的产生与铜元铸造流通、传统钱庄繁荣有着密切的关系,是民间金融发展的重要见证。
一、“铜镭票”的出现
“铜镭票”是一种地方的称谓,是指铜钱票。“铜镭票”的出现与铜元的铸造息息相关。
光绪十二年(1886),张之洞在广东开始引进外国造币机器铸钱,开启近代大规模机器铸币的先河。光绪二十六年(1900),广东也率先引进机器制造铜元,并大获成功。于是,各省竞相设厂仿造铜元。
辛亥革命后,各省财政相对独立,各省银行也继续保持及发行各种铜元。
清末民初大规模的铜元铸造,使市场保持了一定的铜元数量,是“铜镭票”产生出现的重要基础。
而清末民初时期广东繁荣的钱庄业,也是催生“铜镭票”的重要原因。
钱庄是一种出现较晚但相对比较先进的传统金融业组织。钱庄又名银号、钱铺、钱店,其主营货币兑换也从事货币熔铸甚至是金银首饰制造,后期逐渐成为专门经营存款、放款等业务的金融机构,少数还发行银票、钱票。
岭南金融博物馆藏品:1931年(民国二十年)梅州丰顺利昌号镭票
货币市场充斥着大量的铜元,为了使交易更加便捷,依托钱庄作为平台,“铜镭票”应运而生。
二、“铜镭票”的流通
民国时期的文献中关于“铜镭票”的记载相对偏少,目前见于《潮汕商会联合会半月刊》《广东省财政公布》等文献资料,如下:
“财政财厅事项:财政厅训令:总字第一七三六号(二四,五,十六):令饶平县县长:勒令钱东市得利等商店收回铜镭票”。
“各地商会消息:揭阳商会消息:揭阳县商会保证镭票各号一览表”。
“中外大事记:潮梅(三月八日至二十六日):三月八日:揭阳各行使镭票商店,今日开会……”
从这些有限的资料当中,可以发现“铜镭票”流通的情况,其主要流通区域集中在地方市县,而且为了稳定货币市场,避免造成金融混乱,地方政府及商会会对“铜镭票”实行监督及管理,并且规定发行“铜镭票”的商户要以大洋作为本金,不得滥发,并登报公示以取信于民。
文献资料:《潮汕商会联合会半月刊》刊载的“铜镭票”信息
除发行“铜镭票”,钱庄还推行“角票”、“银票”等,满足商业交易及货币交换的不同需求。
“铜镭票”与“角票”、“银票”一样,属于钱庄推行的系列信用票据之一。这些庄票的推行,有助于我们了解地方的金融运作,地方钱庄在调剂、融通农村资金,促进乡村农业、手工业、矿业发展和商业流通方面,发挥了作用。
岭南金融博物馆藏品:1913年塔头吴集成庄一元银票(左)、1935年林泰和一角角票(右)
岭南金融博物馆藏品:1913年鼎新银庄一元银票(左)、1914年汕头利益昌银庄一元钱票(右)
三、“铜镭票”的结局
抗日战争爆发后,岭南多地沦陷,金融秩序混乱。日伪政府通过发行各种货币,破坏法币信用和流通,掠夺物资,维持其侵略战争。在此期间,广东的钱庄、银号都遭受了重大打击,金银业也随之萧条,因生意冷淡和亏损无法支持而转业、歇业者甚多。
抗日战争胜利后,尽管政府对在战争中遭到破坏的银钱业进行规范,岭南的银号也出现了短暂的发展。但随着国民党政府在内战中的失利,岭南的金融秩序彻底崩坏,银号的发展很快被扭曲,各家银号转而以投机套利作为其主要经营模式,这也进一步破坏了原本就混乱不堪的金融秩序。
随着钱庄业的衰落,依托钱庄、银号推行的“铜镭票”也走向了终结。
微信
岭南金融博物馆微信
扫一扫关注公众号